• 站长世界网

聋哑人、的哥……他们为何都选择为古籍续命?

文章来源:更新日期:2020-08-19 15:08编辑作者:admin

95后、聋哑人、的哥……他们为何都选择为古籍“续命”?

作者:岳依桐、李昱寰

在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古镇中心,一栋不高的小楼“隐藏”在繁华商业之中,这里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。楼里40余位文物修复师在人来人往的热闹景区,日复一日静静做着同一件事:修复文物古籍。

“隐藏”在繁华商业中的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。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供图

这些文物修复师中“卧虎藏龙”,有年轻的“95后”,也有改行的出租车司机,还有被评为“成都工匠”的聋哑人…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:尽自己最大的可能,为文物古籍延续“生命”。

黎彦君清洗古籍书页上的污渍。王磊 摄

该中心创始人彭德泉介绍,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于2008年正式成立,截至2019年底已经完成20000余件/册字画、古籍、拓片、碑帖等文物的修复工作。“南方气候湿热,纸质文物不易保存,我们的初衷就是‘抢救一本是一本’。”

“95后”文献修复师:这个职业是我心中的“月亮”

拍照留证、检测PH值等数值后,今年23岁的文物修复师黎彦君小心翼翼拆除一本纸张泛黄、遍布虫蛀痕迹的民国时期古籍的装订线,用扁平竹片分离粘连的纸张,再为每一张书页编码……这只是古籍修复的前期准备工作。

未来1到2个月时间内,黎彦君要一张一张修复这本70页左右的古籍,每一页都需经过用温水清洗污渍、用厚薄相同的手工宣纸对破损进行填补等至少12个步骤才能完成修复。

黎彦君正在为书页编码。王磊摄

黎彦君是四川巴中人,大学的专业是师范教育,“那时候家人觉得这个专业更好就业。”黎彦君笑道,但从小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她一直想从事相关的行业,后来看了《我在故宫修文物》,深受触动的她选择成为一名文献修复师。

黎彦君清洗古籍书页上的污渍。王磊 摄

2017年,黎彦君加入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,从学徒做起,经历9个月的学习期,通过层层考核,才真正入职。3年时间过去了,黎彦君逐渐成为一名“老手”,也开始“带徒弟”。今年年初,她还在全程被监控的情况下完成了一份机密文件的修复。

黎彦君用竹片将粘连的书页分开。王磊 摄

谈及每日的工作,黎彦君眼中露出幸福的光芒,她说:“我是一个很渺小的人,以前根本想象不到能修复比我年龄大得多的文物。在历史长河中,能够为保存这种有价值的东西做出贡献,我觉得非常荣幸。”

文物修复讲究“修旧如旧”的原则,黎彦君介绍,岁月给文物留下的痕迹本身也是一种意义,而文物修复的目的就是延续其“生命”。“我们老师说过,一件破损的文物就像一个癌症晚期病人,我们没法让它恢复如初,就尽量帮它延续‘生命’,争取未来能找到更好的方式来保护它。”

黎彦君正在修补古籍。王磊 摄

文物修复师工作繁重,但工资却不高,每月约3000元的工资仅够黎彦君生活,但这位长相可爱的年轻女孩却将文物修复师作为终生职业看待。“如果大部分人都去追求‘六便士’,那么总要有人追求‘月亮’。这个职业就是我的‘月亮’。”

聋哑人文物修复师:世界无声心怀热爱

来自凉山州冕宁县、今年28岁的陈亚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最“安静”的文物修复师。在这个岗位上,她已经坚持了7年。作为一名聋哑人,陈亚每日面对着无声的世界,也全身心沉浸在文物修复工作中,与这些饱受岁月浸染的文物古籍进行心灵的“交流”。

黎彦君和陈亚正在沟通工作。王磊 摄

因为身体不便,陈亚的学习过程比别人更加困难。她只能在老师讲完课后,再研读同事的课堂笔记进行学习,并不断钻研。虽然付出了比常人多数倍的努力,“但我从未想过放弃,这里的工作很纯粹,没有外界的纷扰,只用潜心与古籍相伴。”陈亚用手机打字表示。

刚开始接手古籍修复工作时,陈亚也有些不知所措。古籍修复工作细致繁琐,从补书、剪书、捶平、齐栏到装订,每一步都得用心完成,稍有不慎就需返工重做。曾有一次修复字画时,纸张薄如蝉翼,陈亚不敢下手,怕弄破了纸。在同事不断的鼓励下,她鼓起勇气和其他同事一起成功揭取命纸(古画后粘贴的保护画芯的纸)并更换新的命纸。

陈亚正在修复古籍。王磊 摄

慢慢地,陈亚有了信心,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。一次在修复古籍时,古籍破损情况严重,纸张粘连,很难分开。陈亚小心翼翼用工具把古籍一页页分开,耗时很长,但最终成功完成了修复工作。从刚开始的战战兢兢,到现在的耐心细致、熟能生巧,陈亚对待文物修复工作多了一份从容。

从事古籍修复工作7年,陈亚也小有成就。她修复了古籍、字画、钱币等共计500余件/册,获得了“驿都工匠”和“成都工匠”的称号。

谈及未来,陈亚眼中多了一丝笑意,也多了一份坚定。她说,聋哑人虽然身体不便,但也有很多聋哑人成为了设计师、舞蹈家等。在热爱面前,一切皆有可能。陈亚表示,“用自己的双手让前人流传的文化宝藏重焕生机,是挺有价值的一件事。择一事终一生,当一位优秀的文物修复师是我一生追逐的目标。”

“的哥”转型做文物修复师:保持敬畏坚持学习

今年46岁的杨世全是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的“老人”,看着他修复古籍的模样,让人很难想象8年前他还是一名出租车司机。8年前,杨世全放弃了一个月六七千元工资的收入,改行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。已经38岁的他从学徒做起,每天跟着师傅学补洞、调浆糊、学托纸……9个月学习期后,他以满分考核成绩正式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。

工作中的杨世全。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供图

转行的过程并不容易,何况是两个相差甚远的领域,但杨世全用努力克服了一切困难。文物古籍修复教材很厚,里面包括书籍版本、修订、传拓等知识。利用上下班的通勤时间和晚上休息时间,杨世全基本把整本教材都背了下来。最终成为该中心目前为止唯一一位满分通过考核的文物修复师。

8年时间里,杨世全成长很快,已经带过近20位徒弟。在他看来,除了专业知识和技术以外,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文物修复师,最重要的是对文物古籍的尊重和不变的“初心”。“在我们心中,文物古籍都是有生命的。”

由于转行导致收入大幅下降,为了坚持梦想,杨世全在下班后还会做些兼职补贴家用。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让他十分感动。“家人觉得我既然喜欢,就坚持下去,把这件事情做好。至于生活,慢慢都会好的。”

工作中的杨世全。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供图

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杨世全表示,中国文化博大精深,而纸质文物是重要的载体。他享受工作的过程,虽然有时候一坐就是一天。“每当修复好一件/册文物,我都非常有成就感。从过去到现在,我的‘初心’从未改变。”

在坚持做好文物修复工作的同时,杨世全也在不断学习。如今他还在从事古籍整理工作,为防止古籍断代做出贡献。